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来最难遮掩 (第1/2页)
立春之时,敬逆其始。《荆楚岁时记》载,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自先帝宾天,钦天监就被摄政王冷落得彻底,如今好容易得了差事,占卦时一点儿玄虚不敢弄,明明白白地算出来了四境不安山匪作祟。 转三日巳时,果有淮、晋知府八百里加急文书抵京,禀辖内山匪啸聚于秦淮山脉一带,自年节后烧杀抢掠数十日。精兵铁刃,府衙难敌,上表奏请朝中派兵剿匪。 “所以就调了龙营、汜水关和姚川的守兵去平乱,剿了阴养的私兵后就在封地内驻扎,往后同各州府驻军一起,每三年换防轮调。” 黎瑾瑜刚在御书房里给小皇帝讲明白了这番布置,转头出了宫,又在永安郡王府的卧房里细讲了一遍,“你和jiejie的封地里也会有两班驻军,平日里屯兵cao练都在外城,逢年节接管城防,但不涉政事。” 驻军的事黎瑾瑜一早就商量了许多回,像是生怕自己着恼似的。 这等朝中机要,闻江自然分得清轻重。况且他本一向不干涉封地里的政事,也很难觉得被冒犯——驻不驻军的,总归不会在自己府门前驻扎,碍不着什么。 只是如今年节刚过,就生了这么大的乱子。闻江知晓内情尚且悬心,jiejie远在封地,想必更要惶惶不安。他将黎瑾瑜同自己解释的话七七八八地记了几句,写在了给jiejie的信里。 黎瑾瑜替他磨着墨,宽慰道:“那些私兵藏在了青云山的庄子里,离jiejie的封地尚远,想来不至于惊扰。” 闻江还是不放心:“虽然离得远,这样大的事总会听到风声,口耳相传,岂不是越传越吓人了?” 这等明面剿匪暗地平叛的事自然不会传出太多风声去,哪儿来的“口耳相传”呢。 但传封信也不算要紧,黎瑾瑜并不驳他,甚至还格外赞同地点了点头:“子清说得是,正该传封家书叫母亲和jiejie安心才好……只是晋南地远,况且如今正是换防要紧时候,各处关卡盘查甚严,寻常书信一来一回,怕要一月有余,不如叫我的私兵送去,还能快些。” 闻江拧紧了眉头:“怎么这么久——不是已经平乱收兵了吗?” “私兵藏匿,自然不会只有一处庄子,还得叫驻军和各州知府在封地里细细盘查,过两遍筛子。” 黎瑾瑜试探着同他商量,“如今才算是紧要关头,得将各处封王留在京中严加看管,以免生乱……稳妥起见,就藩的事大约要到三四月了。” 闻江知道他是在探自己的意思,故意沉吟半晌,做足了为难的劲儿,才勉勉强强地开口:“同我说这些做什么?总归是朝政大事,我还敢干政不成。” 话说得满腹怨气,看脸色却还算和缓。 就藩的事从前半点儿逆不得他,如今看来,倒是能有一番转圜的余地。 沉甸甸压在心里的石头挪了半步,黎瑾瑜终于松了口气,欢欢喜喜地往他怀里蹭:“我不管,什么朝政不朝政的,总归是子清疼我,才肯留在京中的,是不是?” 今日天气不好,窗外疾风骤雪,风声呼啸,一阵阵叫人心惊。屋内倒是暖融融地烧着地龙,又在案前焚了支雪中春信,满屋清淡梅香。 大约是这会儿实在惬意,闻江竟不曾驳他,只懒懒散散地哼笑了一声,放下笔阖目养神,任由黎瑾瑜蹭进了自己怀里。 削藩一事虽然早有章程,可毕竟是攻剿平乱,容不得一丝疏漏。黎瑾瑜这几日坐镇御书房,既要按拟好的章程调度前线兵马,批阅八百里加急的战报文书,又要着人盯死驿馆里的各家异姓王和封地里的家眷,还要派人沿路安抚百姓,免得年关里行兵叫民心浮动,费心耗神,这几日都在宫中合衣而卧,直到今日才得了空。 他昨夜只歇了两三个时辰,正乏得很,只是闻江头一回经历这等兴兵平乱的大阵仗,很是好奇,处处追问。 黎瑾瑜不想拂了他的兴致,喝了盏茶提神,强撑着细细解释:“如今对外的说辞是山匪作乱,没将那些庄子里的私兵摆在明面上,已经是天恩浩荡了,留他们在京中几月为国祈福,难道还敢抗旨不成?” 闻江想一想自己父亲和兄长在驿馆里惶惶不安有苦难言的模样就觉得心情舒畅,像模像样地感慨:“父亲心内难安,做儿子的竟不能排解一二,我可真是不孝,唉……” 黎瑾瑜噗嗤一笑,配合道:“这样说来,过几日要同召四家封王安抚,顺带着同他们商量驻兵一事。不如子清同我一块儿去?也好与南安王和世子叙叙家常。” 闻江有些意动,只是见了面,父亲势必要逼自己同摄政王说情。晋南荣辱一体的话他这几月里实在听够了,就兴致缺缺地点了点头:“到时候再定罢。” 这还是头一回投其所好没能叫闻江感兴趣。黎瑾瑜细想了想,沉吟着:“算起来还要在京中一两月呢,也不差这一回两回,不去倒不要紧,便是回了晋南也能见的……只是世子多半要留在京中,往后一年里见面就难了。” 闻江果然惊讶:“闻朔要留京做质子?” 黎瑾瑜“啧”了一声:“子清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