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江山旷劫争157 (第1/2页)
菩萨留心陶思尘的方向,偏偏叶听雪紧追不舍,为拦住他甚至不惜以性命相搏,叫他一时半刻无法抽身。 纠缠甚紧,菩萨低垂慈悲眉目,叹息声似有若无。他挥动白菩提念珠缠在了叶听雪颈上,手上拟作期克佛手印,并以指点在叶听雪咽喉。 “如尔有妄念,便应造杀劫,退是不退?” 那根手指轻轻落在颈上,颈骨承受万钧之力,叶听雪连说话也难,只能勉力扯住那串像要勒死自己的菩提念珠。 他不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尊,也不是普度众生的慈悲佛。白色的菩提珠被血染得不见本色,这是几十年来的头一回。菩萨闭上了眼睛,让人再也看不见眼中的慈悲。他无声念了几句经文,再重复问道:“退是不退?” “退……能退去哪里……”叶听雪脸色苍白,唇因染血变得浓艳赤红。他松开了菩提珠,转而握住菩萨的手。叶听雪屏息凝神,心脉受伤不能轻易动用真气内力,只能用推换诀聚起菩萨压迫向他的婆娑法内力。 掌心发寒,叶听雪重重按在了菩萨的手腕上,在一阵杂响中隐约能听见骨骼受负发出的声响。菩萨只是皱眉,仍未睁眼,期克佛手印很快就散开成掌,以倾山覆海之势朝叶听雪打来。 一头散发被婆娑法激荡的真气冲得纷飞凌乱,这掌气劲推换诀未能完全化开,掌心阴寒瞬间遍布叶听雪全身。叶听雪没有刀剑只能用手臂格挡,满身阴寒麻木知觉,所以当菩提念珠几乎砸穿血rou时,叶听雪都尚不觉痛,过了半晌才感觉到手臂骨骼战战欲裂。 叶听雪终于感觉出是那里不对劲了,草草抹了一把唇上血问:“你是不是……没杀过人?或者说……没亲手杀过人?” 要造杀劫,并非是要他造杀业。歇心丹是cao控人的心智,被蚀神蛊cao控的人状若傀儡,这些人再痛苦都不算真正的死去。杀业由卑什伽奴一干人等代行,他则是一身白袍纤尘不染。 跋折罗手刀枪难破,期克佛手压制人形,造化千千手的每一种都不是杀招,行用并非是为了杀人。难怪菩萨每每对手都要使迷香幻法诱叶听雪缴械,难怪菩萨不愿动手,非要和他坐地论道,非要逼着叶听雪自行后退。 可他不杀生,也不是出自真正的慈悲,那副平和面孔之下的内核分明是冰冷和无情。 菩萨认为自己摆脱了“相”,也跟祢耳祢小王一样是这世间清醒的怪人。叶听雪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菩萨困在更深的相中。 他未将自己放置在芸芸众生之中,他认为自己是超脱于众生之上,冷漠旁观于世间的“神”。 叶听雪痛得有点恍惚,喉咙间又上涌血气。剧痛本该让他昏聩过去,但叶听雪此刻又万分清醒,他向菩萨问:“什么是慈悲?” 菩萨说:“慈悲是一种爱,给人以快乐,能将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他终于睁开了眼睛,但看见的是叶听雪在摇头,显然是不赞同他说的话。叶听雪否定的不是慈悲的定义,否定的是菩萨施予的慈悲。 “你既说爱,为什么眼中最彻底的是冷漠?”叶听雪不会将那些情感看错,那眼中有的不仅仅只是慈悲和温柔。 “因为爱会偏颇。快乐是心生发出的情感,而情感最难控制,无论枯竭和泛滥都会造成灾祸。”菩萨认为只要没有爱、没有心,便不会有失偏颇,就能有神一样的慈悲公正,能以智慧去看世界。 染血的菩提珠缠回手上,他将叶听雪眼中的否定看得清清楚楚。菩萨践行此道,曾有一千个、一万个、千千万万个人否定过他。这些人认识不到自己经受的苦难,也就不能理解菩萨施予的慈悲。 他对叶听雪说:“众生蒙昧,被俗世法则束缚而得不到智慧,对苦的认知有偏差,你可知苦的来源是什么?” 话中带了梵声,叶听雪脑中清明,却无法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菩萨没有施加幻术,仿佛真的只想和他探讨道法。叶听雪心中一惊,耳畔杂声倏地消散,他好像模糊地触及到“智慧”的一角。 苦,他并不是不受苦,相反这些年来水火刀兵、冤家恶人……重重劫难都叫他九死一生。不仅如此,心也常是伤痕累累。这些都是苦,但若问及来源,好像都不能单以“不幸”拢统覆盖过。 祢耳祢小王修行自在道,认为自在顺应可得解脱。所有超乎反常,违背规律的行为都会应造苦难。但菩萨将他的顺应成为是骗局,这个论调同样属于教化的手段,是自欺欺人的话术。 “不。”叶听雪想到那个状态疯癫,但确实得到了自在的人。祢耳祢小王的顺应并不和凡世的生民相同,他从前是贵族,教化万民的手段怎么会应用在他的身上? 叶听雪反驳道:“他的顺应很大程度上超脱了俗世的束缚,不是为了生存而妥协的顺应。” 但菩萨置若罔闻,他数着念珠在思考自己的道。他修行的旷劫道,认为世间存在旷世久远之劫,纷争、杀戮、水火刀兵,种种不幸都是恶劫。身所在世界充满劫难而没有幸福,只有精神的世界,即“光明世界”中才能寻找到幸福。 那个世界的幸福,被阿芙蓉的香气迷惑时叶听雪曾经坠到那个所谓的“光明世界”,这个看起来是由诗歌所描绘出来的世界,人能清楚地认知到它的美好与现实完全相反。这个世界能被人一眼看破,叶听雪不认为其中有真正的幸福。 “金色的莲花满地盛开,身上有着浓冽香气的香神乾达婆会以妙音、歌舞来指引人前行,通往到高天。”菩萨似乎看到那副美景,他忽然落下了眼泪,“rou身之苦没有解除,精神也不会解脱,充满污浊的魂魄无法真正抵达光明。” 所以解除苦厄,摆脱了苦才能寻找到幸福。 经文说到了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就能度一切苦厄。如果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分别代表rou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这五蕴集聚构成了人的身体,那堪破这些,是否究竟到达境界,是否就能免除一切苦厄? 世间有情悉皆是苦,众生有情识和情欲,因心而起的爱憎会使人困在相中,因心而起的贪念、妄念、痴念引起世间劫争。心无穷欲,劫无穷尽,造成的苦也就无穷无尽。 “所以要撇去人的俗心。” 菩萨认为自己是慈悲的,不是困在相中的慈悲。他将歇心丹当做香神,蚀神蛊当做舍难佛,此二圣物是他救世的手段,让痛苦的使人能看到光明世界,从此摆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