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章:去太原 (第1/2页)
粉条对於那些吃不饱饭的老百姓来说,是最好的美味。
可对於享尽了荣华富贵的范永斗来说,只是果腹之物。
也要分时候,把他饿了这麽多天,只要是吃的,都是无上美味。
许久没吃饭的他,此时就像是在吃r0U一样。
三下五除二,便把粉条吃的一乾二净。
害怕把他撑Si,粉条量不大,煮的也b较软烂。
吃完饭,把碗T1aN的乾乾净净。
“怎麽样?吃的怎麽样?舒服吗?”
孙杰蹲了下来,看着面前的范永斗,笑呵呵的问道。
在范永斗的眼中,就像是魔鬼的笑容一样。
前几天,就是眼前这人,将他一直押宝的皇太极打败了,打的落花流水,丢盔卸甲。
“还好,还好!”
范永斗恢复了一些力气,语气卑微的说道。
孙杰站了起来,说道:“你是晋商之首,据说,你们晋商通敌,可有此事啊?!”
范永斗沉默下来了。
现在是人赃俱获,再多的辩解都是徒劳。
“大明律令,通敌乃是Si罪,要是我把你送到朝廷,送到京城,你以为如何啊?!”
看着范永斗,语气低沉了许多。
范永斗依旧没有说话。
他不仅不害怕孙杰这句话,甚至还在窃喜。
这麽多年以来,范永斗往京城中扔了不少银子。
加上晋地的官员,就算被送到京城去,也没什麽大事。
撑Si受点皮r0U之苦。
接下来的一句话,将他的幻想彻底打破。
“不过,把你送到京城去,可真便宜你了!
我这人没什麽特点,就是喜欢抄家。
既然你做了这个出头鸟,那就别怪我了。
大军转南,朝向太原,再向介休,你范家的银子,我就笑纳了。
至於你家的男丁,恐怕,要少个东西了!”
孙杰一副云淡风轻模样,语气没有任何波澜,就像是在说什麽很普通的事情一样。
一个炸雷在范永斗的耳朵中炸响,他指着孙杰,怒目而视,愤怒的大骂:“你,你怎麽敢?你怎麽敢这样?即便我通敌,和范家又有什麽关系?”
都要被抄家了,要是还能无动於衷,就不是人了。
“在享受财富的时候,总要想想後果。
当年辽东汉民数十万,建奴兴起後百不存一。
当你们晋商享受建奴带来的好处时,便有一个辽东汉民Si去。
你见过建奴在辽东纵横时的惨状吗?被割了脑袋倒是寻常,妇人被j1Any1N之Si,刨出孕妇腹中的胎儿......
晋商不思报国,助纣为nVe,该杀!”
目光冷了下来,声音也冷了几分。
范永斗脸sE通红,憋了半天,才憋出“与我何g”的话。
“也是,不过,你范家的Si活,又与我何g?!
当你们这些晋商享受荣华富贵,吃人血馒头时,应该想到会有今天!”
孙杰说道。
晋商该杀!
建奴的兴起,和晋商有直接关系。
在建奴纵横辽东的时日里,不止一次出现过危机。
辽东那个地方,小冰河之下,粮食很难自给自足。
晋商对内,联合当地士绅,压低粮价,从百姓的手中“买来”便宜粮食,然後送到辽东。
建奴吃饱喝足後,磨刀霍霍向大明。
在大明境内一顿劫掠,把抢来的钱当做粮食钱,又送给晋商。
大量百姓被杀被抢,那无主田地,都便宜了晋商和地主。
说起来,明末是晋商、地主还有建奴的狂欢。
一句话噎得他说不出话来。
支支吾吾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你难道就不害怕朝廷治罪吗?”
“哈哈哈,朝廷治罪?朝廷敢治我的罪?”
眼睛中杀气凛然,道:“若是朝廷如此不识相,那就灭了他!你家的主子我都能像杀狗一样,别说一个朝廷了!”
“好好享受享受这最後的时光吧!”
说完话,孙杰转身离去。
屋外面是大雪天,杨临从远处跑了过来。
“大人,粮食不够了,这次多出万百姓,建奴在走之前,又烧了一批囤粮,人口一多,粮食不够用了!”
站在孙杰面前,脸上满是担忧。
“如今无战事,可消减军中士兵用度,先供应百姓再说!
从我之下,每天饭食消减至一顿。百姓乃我之根基,不可出现差错!”
孙杰的脸上多了不少和煦,和刚才的狠辣以及凶狠判若两人。
杨临一脸焦急,道:“大人,这恐怕不行啊。
从古至今,没见过这种事情啊!”
从古至今,都是紧着士兵,有些时候,为了养兵,还会纵容士兵劫掠百姓。
怎麽到孙杰这里,还反过来了?
“唐太宗说过,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说过,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先紧着百姓来。
同时令军中参赞,做好士兵们的思想工作。要知道,咱们手中的这些兵,以前都是逃难的难民。我相信,他们会理解我的!”孙杰说道。
见孙杰已经拿定了主意,杨临也不好再说什麽。
心中对孙杰的佩服,又加深几分。
历史上的那些仁君仁主,绝大部分只是喊口号。
像孙杰这样的,几乎没见过几个。
杨临下去後,便把孙杰命令安排下去。
军中压根没什麽怨言,所有的士兵,都举双手双脚赞同。
这些士兵,基本上都是难民出身。
在看到这些难民时,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当年流浪的日子。
那种感同身受,让他们对这些难民多了不少同情。
这个举措让收拢来的百姓们大为吃惊。
哪里见过这种事?
朝廷官军自称“天兵”,可这些“天兵”过境时,不杀良冒功都算好的了,别说给他们提供粮食了。
他们实在难以想象,这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兵马!
起初,这些百姓们还不敢相信,可当那货真价实的粮食发在他们手中时,他们终於接受了这个现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